錢潮滾滾東流,始自源頭奔騰;巨輪劈波斬浪,始自滿帆啟航。在杭州這片創新熱土上,“創新進行曲”撼人心魄。從夢想小鎮,到城市大腦;從互聯網+,到直播電商;從錢塘江大橋,到國家超重力實驗室,再到集成電路、生物健康、新材料、AI……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同樣也是一座創新活力之城。回望百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杭州科技事業在砥礪中奮進,在創新中開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取得了豐碩成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杭州以數字引擎驅動創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經濟迸發出 強勁的發展動力,推動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去年,杭州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位列第三;全球創新指數科技活動集群排名躍升至全球第25位、“自然指數”2020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位居第26位;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保持全省第一。
01 著力科技創新策源地 打造全域創新格局
6月15日,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省人民大會堂召開。會議頒發301項2020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其中,174個創新項目來自杭州,占全省近60%。
和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成都等城市相比,杭州科教資源“短板”明顯,“985”“211”高校只有浙江大學,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相對薄弱,杭州如何在科技創新上“大豐收”?杭州是如何撬動社會資源的?
近年來,杭州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謀劃頂層設計,推進試驗區建設,強化主體培育,優化創新生態,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行動,人才、資本、政策等高端要素疊加,科技創新“雨林生態”逐漸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澎湃,并躋身世界科研城市第一陣營。
杭州的“頂層設計”,就是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以一流環境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建一流的城市。去年,杭州出臺了《關于完善科技體制機制健全科技服務體系的若干意見》,與2016年出臺的“創新37條”形成了“1+1+N”的創新政策體系,體制機制活力進一步釋放。
一流營商環境,眾多高能級平臺,疊加良好雙創氛圍,人才、項目、政策等高端要素快速集聚,沃土之上,生機盎然。
高端人才虹吸效應顯現。2020年,新認定科技口高層次人才112人,7人入選科技部“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19人入選省“海外工程師”計劃,9個團隊獲評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連續兩年保持全省第一;創新主體呈梯次涌現。2020年,杭州累計培育市“雛鷹計劃”企業53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457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71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三。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229家、省級企業研究院75家,創建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綜合體。
市科技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R&D占比3.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同比增長1.6%;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448.26 億元,同比增長8.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67.4%,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技術交易額550.08億元,同比增長24.73%;杭州人工智能產業營業收入1558億元,同比增長12.84%,全域創新格局基本形成。
02 將支部建在創業生態圈上 打造科創“紅色引擎”
加快建設“數字浙江”,推進數字化改革,是今年浙江轉型發展的關鍵突破口,杭州更是喊響了“數智杭州 宜居天堂”的口號。
如何讓黨建賦能“數智杭州”建設?如何讓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科技局的做法是:強化政治理論,樹牢黨建工作“紅色旗幟”;夯實基層基礎,打造黨建活動“紅色陣地”;打造黨建品牌,激活科技創新“紅色引擎”;深耕雙創平臺,打造兩新黨建“紅色堡壘”。
比如,在打造黨建品牌上,市科技局通過開展“五員領創”(即克難攻堅員、調查研究員、聯絡服務員、科技特派員和創新協作員)活動,鍛造“五力科技鐵軍”,并在杭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彰顯了“頭雁風采”,展現了“科技擔當”。今年3月,市科技局“五員領創科技爭鋒”的黨建品牌被評為2020年度市直機關黨建品牌。
今年上半年,第九批科技特派員共70余人分赴杭州各鄉鎮。比如,在西湖區雙浦鎮,科技特派員傅鴻妃引進多個彩色油菜品種,將原來的廢土堆、甲魚塘和建材堆場變成100多畝示范基地,并在油菜花開的季節為村里帶來大量游客,讓村里的農家樂賺得盆滿缽滿,真正實現了“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變。據統計,2005年以來,杭州先后選派8批870余名科技特派員入駐淳安、建德、桐廬等8個縣(市、區)的鄉鎮開展工作,帶動了當地鄉村振興。
同時,市科技局在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業的基礎上首創“創新協作員”概念,并將其作為“科技特派員”向工業領域的延伸。目前,杭州市首批17位創新協作員已進駐企業,并在傳化集團設立了科技特派員和創新協作員服務示范基地。其中,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楊克己教授與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浙江大學—申昊科技特種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據統計,創新協作員制度自去年創立以來,先后組織6個轉場活動,并聯合校方聘任創新協作員(團隊)92位、服務企業涉及6個區縣,推動校方服務杭州企業650多家次,校企合作項目65個、合作金額7000多萬元。新安化工、浙能集團、中電海康等首批重點服務企業初顯受益。
再如,在打造兩新黨建“紅色堡壘”上,市科技局根據市委兩新工委要求,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黨建工作:制定了“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黨建工作提升行動”;召開了孵化器、眾創空間黨建工作推進會;摸清了全市394家市級以上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黨組織“家底”;開展了多輪“線上+線下”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專題培訓;探索將雙創平臺黨建工作納入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考核認定指標……
你瞧!上城區科技局建立了“紅色堡壘”科技企業賦能服務中心,搭建了科技行業黨建數據“駕駛艙”;蕭山科技城成立“1+X+N”的“黨建聯盟”,由杭州傳化科技城黨支部牽頭,邀請X家園區內單位黨組織參與,N家擬建黨組織企業加盟,提供“菜單式”黨建服務。
“黨建是科技創新的‘紅色引擎’,我們通過科技部門聯動,意在將支部建在創業生態圈上,這也是我們未來黨建工作的方向。”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
03 “科技鐵軍”永遠跟黨走 為共同富裕提供強勁動力
建黨百年之際,杭州的科技工作者們以史為鏡、以史明志,將黨史學習貫徹到實際工作之中。
從今年4月起,市科技局圍繞中央、省市黨史學習教育的有關要求,以“九學九新”“五學五創”目標要求為指引,立足“頭雁標準”,先后深入多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通過重溫黨史、創新黨課、錘煉黨性,大力弘揚科技特色,加強學習成果轉化,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和“創新活力之城”建設。
比如,圍繞“民呼我為”大提質,市科技局“有求必應”,推進“助萬企、幫萬戶”工作常態化,真正做到“鄉鎮有需求,我們來選派”“企業有呼喚,團隊來服務”“農戶有困難,專家來幫助”,打造服務型機關。
近年來,杭州城市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人才生態持續優化,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選擇來杭創新創業,聘外單位和外國人才對縮短辦理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雙證”的時間的需求也愈加迫切。針對這一呼聲,市科技局與市公安局積極響應、主動作為,通過業務整合、流程再造、數據共享等,積極探索外國人“雙證”一件事受理,改原來的“串聯審批”為“并聯審批”,真正實現了“少跑路、減材料、減時限”的目標。
6月18日,杭州市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一件事”辦理正式啟動。目前,杭州市外國人來華工作“一件事”辦理首批受理點在拱墅區、錢塘區、蕭山區掛牌。在各受理點,10天就可以拿到外國人居留許可證,如果要辦理工作簽證,線上提交申請,通過審批后,受理點直接發證。“下一步,我市將在試點工作基礎上,總結經驗,完善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做法,為全市鋪開此項改革積累經驗,建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受理,證照一次發放,監管一并實施’的整體智治服務新模式。”
而來自中小企業的呼聲是“融資難”,“民呼我為”,重在一個“為”字。市科技局就做大“杭信貸”等科技金融業務。截至5月,杭信貸業務總量9326萬元,服務企業95家;全年擔保累計放款額59195.15萬元,累計服務269家/次,為中小微企業減免擔保費約132.48萬元;推動“助企服務123工程”,舉辦4場創新政策培訓,創業創新大講堂2期……
黨的十九大也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面向未來,我們要把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厚望和重托轉化為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強大動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持續創新力。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數智杭州’開元之年。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創新規劃政策體系、創新主體培育體系、基礎研發支撐體系、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引才引智體系、區域創新與合作體系,力爭今年全市R&D經費支出占GDP3.6%,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200億元;新增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200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7家;新增雛鷹企業800家、省科型中小企業2000家、高新技術企業1650家,助力杭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率先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
錢潮滾滾東流,始自源頭奔騰;巨輪劈波斬浪,始自滿帆啟航。在杭州這片創新熱土上,“創新進行曲”撼人心魄。從夢想小鎮,到城市大腦;從互聯網+,到直播電商;從錢塘江大橋,到國家超重力實驗室,再到集成電路、生物健康、新材料、AI……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同樣也是一座創新活力之城。回望百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杭州科技事業在砥礪中奮進,在創新中開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取得了豐碩成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杭州以數字引擎驅動創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經濟迸發出 強勁的發展動力,推動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去年,杭州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位列第三;全球創新指數科技活動集群排名躍升至全球第25位、“自然指數”2020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位居第26位;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保持全省第一。
01 著力科技創新策源地 打造全域創新格局
6月15日,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省人民大會堂召開。會議頒發301項2020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其中,174個創新項目來自杭州,占全省近60%。
和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成都等城市相比,杭州科教資源“短板”明顯,“985”“211”高校只有浙江大學,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相對薄弱,杭州如何在科技創新上“大豐收”?杭州是如何撬動社會資源的?
近年來,杭州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謀劃頂層設計,推進試驗區建設,強化主體培育,優化創新生態,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行動,人才、資本、政策等高端要素疊加,科技創新“雨林生態”逐漸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澎湃,并躋身世界科研城市第一陣營。
杭州的“頂層設計”,就是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以一流環境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建一流的城市。去年,杭州出臺了《關于完善科技體制機制健全科技服務體系的若干意見》,與2016年出臺的“創新37條”形成了“1+1+N”的創新政策體系,體制機制活力進一步釋放。
一流營商環境,眾多高能級平臺,疊加良好雙創氛圍,人才、項目、政策等高端要素快速集聚,沃土之上,生機盎然。
高端人才虹吸效應顯現。2020年,新認定科技口高層次人才112人,7人入選科技部“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19人入選省“海外工程師”計劃,9個團隊獲評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連續兩年保持全省第一;創新主體呈梯次涌現。2020年,杭州累計培育市“雛鷹計劃”企業53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457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71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三。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229家、省級企業研究院75家,創建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綜合體。
市科技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R&D占比3.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同比增長1.6%;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448.26 億元,同比增長8.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67.4%,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技術交易額550.08億元,同比增長24.73%;杭州人工智能產業營業收入1558億元,同比增長12.84%,全域創新格局基本形成。
02 將支部建在創業生態圈上 打造科創“紅色引擎”
加快建設“數字浙江”,推進數字化改革,是今年浙江轉型發展的關鍵突破口,杭州更是喊響了“數智杭州 宜居天堂”的口號。
如何讓黨建賦能“數智杭州”建設?如何讓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科技局的做法是:強化政治理論,樹牢黨建工作“紅色旗幟”;夯實基層基礎,打造黨建活動“紅色陣地”;打造黨建品牌,激活科技創新“紅色引擎”;深耕雙創平臺,打造兩新黨建“紅色堡壘”。
比如,在打造黨建品牌上,市科技局通過開展“五員領創”(即克難攻堅員、調查研究員、聯絡服務員、科技特派員和創新協作員)活動,鍛造“五力科技鐵軍”,并在杭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彰顯了“頭雁風采”,展現了“科技擔當”。今年3月,市科技局“五員領創科技爭鋒”的黨建品牌被評為2020年度市直機關黨建品牌。
今年上半年,第九批科技特派員共70余人分赴杭州各鄉鎮。比如,在西湖區雙浦鎮,科技特派員傅鴻妃引進多個彩色油菜品種,將原來的廢土堆、甲魚塘和建材堆場變成100多畝示范基地,并在油菜花開的季節為村里帶來大量游客,讓村里的農家樂賺得盆滿缽滿,真正實現了“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變。據統計,2005年以來,杭州先后選派8批870余名科技特派員入駐淳安、建德、桐廬等8個縣(市、區)的鄉鎮開展工作,帶動了當地鄉村振興。
同時,市科技局在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業的基礎上首創“創新協作員”概念,并將其作為“科技特派員”向工業領域的延伸。目前,杭州市首批17位創新協作員已進駐企業,并在傳化集團設立了科技特派員和創新協作員服務示范基地。其中,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楊克己教授與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浙江大學—申昊科技特種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據統計,創新協作員制度自去年創立以來,先后組織6個轉場活動,并聯合校方聘任創新協作員(團隊)92位、服務企業涉及6個區縣,推動校方服務杭州企業650多家次,校企合作項目65個、合作金額7000多萬元。新安化工、浙能集團、中電海康等首批重點服務企業初顯受益。
再如,在打造兩新黨建“紅色堡壘”上,市科技局根據市委兩新工委要求,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黨建工作:制定了“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黨建工作提升行動”;召開了孵化器、眾創空間黨建工作推進會;摸清了全市394家市級以上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黨組織“家底”;開展了多輪“線上+線下”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專題培訓;探索將雙創平臺黨建工作納入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考核認定指標……
你瞧!上城區科技局建立了“紅色堡壘”科技企業賦能服務中心,搭建了科技行業黨建數據“駕駛艙”;蕭山科技城成立“1+X+N”的“黨建聯盟”,由杭州傳化科技城黨支部牽頭,邀請X家園區內單位黨組織參與,N家擬建黨組織企業加盟,提供“菜單式”黨建服務。
“黨建是科技創新的‘紅色引擎’,我們通過科技部門聯動,意在將支部建在創業生態圈上,這也是我們未來黨建工作的方向。”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
03 “科技鐵軍”永遠跟黨走 為共同富裕提供強勁動力
建黨百年之際,杭州的科技工作者們以史為鏡、以史明志,將黨史學習貫徹到實際工作之中。
從今年4月起,市科技局圍繞中央、省市黨史學習教育的有關要求,以“九學九新”“五學五創”目標要求為指引,立足“頭雁標準”,先后深入多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通過重溫黨史、創新黨課、錘煉黨性,大力弘揚科技特色,加強學習成果轉化,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和“創新活力之城”建設。
比如,圍繞“民呼我為”大提質,市科技局“有求必應”,推進“助萬企、幫萬戶”工作常態化,真正做到“鄉鎮有需求,我們來選派”“企業有呼喚,團隊來服務”“農戶有困難,專家來幫助”,打造服務型機關。
近年來,杭州城市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人才生態持續優化,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選擇來杭創新創業,聘外單位和外國人才對縮短辦理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雙證”的時間的需求也愈加迫切。針對這一呼聲,市科技局與市公安局積極響應、主動作為,通過業務整合、流程再造、數據共享等,積極探索外國人“雙證”一件事受理,改原來的“串聯審批”為“并聯審批”,真正實現了“少跑路、減材料、減時限”的目標。
6月18日,杭州市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一件事”辦理正式啟動。目前,杭州市外國人來華工作“一件事”辦理首批受理點在拱墅區、錢塘區、蕭山區掛牌。在各受理點,10天就可以拿到外國人居留許可證,如果要辦理工作簽證,線上提交申請,通過審批后,受理點直接發證。“下一步,我市將在試點工作基礎上,總結經驗,完善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做法,為全市鋪開此項改革積累經驗,建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受理,證照一次發放,監管一并實施’的整體智治服務新模式。”
而來自中小企業的呼聲是“融資難”,“民呼我為”,重在一個“為”字。市科技局就做大“杭信貸”等科技金融業務。截至5月,杭信貸業務總量9326萬元,服務企業95家;全年擔保累計放款額59195.15萬元,累計服務269家/次,為中小微企業減免擔保費約132.48萬元;推動“助企服務123工程”,舉辦4場創新政策培訓,創業創新大講堂2期……
黨的十九大也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面向未來,我們要把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厚望和重托轉化為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強大動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持續創新力。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數智杭州’開元之年。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創新規劃政策體系、創新主體培育體系、基礎研發支撐體系、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引才引智體系、區域創新與合作體系,力爭今年全市R&D經費支出占GDP3.6%,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200億元;新增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200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7家;新增雛鷹企業800家、省科型中小企業2000家、高新技術企業1650家,助力杭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率先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