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久久久久网_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_美女视频网站久久_91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杭州高新區(濱江)教育強區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7)
來源: 區教育局 發布時間: 2022-08-04 17:57 點擊率: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積極實施《濱江區教育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目標,進一步加快我區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打造富有濱江特色與品牌的高品質教育,促進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全力打造杭州教育強區,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教育家辦學的體制與機制,促進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多元化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促進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發展目標

以高水平均衡發展為主線,努力打造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三優三高”,即規劃最優、硬件最優、師資最優、教育質量最高、教育開放度最高、人民滿意度最高的現代化教育事業新格局,實現從教育強區到教育最強區的跨越。至2022年,初步創建成為杭州教育強區,到2027年,建設成為杭州教育最強區。


表1. 杭州高新區(濱江)2022/2027年教育發展基礎指標

序號

指標

2022年預期

2027年預期

1

省二級以上幼兒園覆蓋率(%)

85

95

2

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

100

100

3

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碩士以上學歷比例(%)

20

30

4

新增教師中“雙一流”畢業生比例(%)

30

50

5

“數字(智慧)幼兒園”比例(%)

80

100

6

“數字(智慧)學校”比例(%)

100

100

7

市級以上智慧校園示范校(所)

10

15

8

海外結對學校比例(%)

100

100

9

海外結對幼兒園比例(%)

15

30

10

教師海外研修基地(個)

3

5

11

外籍教師人數

60

100

12

班額40人以內小班化教學班級比例(%)

70

90

13

班額35人以內小班化教學班級比例(%)

40

60

14

初中生升入省一級重高比例

杭州前三

杭州前三

15

初中生升入優高比例

杭州前三

杭州第一

16

特殊需求兒童入學比例

杭州前三

杭州第一

表2. 杭州高新區(濱江)2022/2027年教育發展尖峰指標

序號

指標

2022年預期

2027年預期

1

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家長滿意度

杭州前三

杭州第一

2

社區教育市民滿意度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3

義務教育城鄉、校際均衡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4

教師專業化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5

教師專業幸福感指數

杭州前二

杭州第一

6

師生海外研修比例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7

“互聯網+教育”指數

杭州第一

杭州第一

8

教育國際化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9

學生心理健康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10

區域內校企合作高科技創新學習基地

杭州第一

杭州第一

11

學生科學素養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第一

12

學生創新創業意向

杭州前二

杭州第一

三、主要措施

(一)高位均衡發展,打造一流的教育資源

1. 優化教育資源規劃。根據濱江人口結構特點及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實際,在原有規劃基礎上,新建區域按照中學、幼兒園每百戶15人,小學每百戶30人重新進行資源規劃,進一步完善幼兒園、中小學布點,確保學校布局適應濱江教育高位均衡發展要求,特別是小班化發展的趨勢。根據我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建設啟用特殊學校。重視幼兒早期教育,逐步完善0-3歲早期教育機構布局。

2. 高位打造新建學校。按照“全省一流、全國領先”的標準規劃建設新學校,改革學校設計招標辦法,全面實行項目代建制。堅持“一校一品”,學校建筑造型體現高新區特質,與周邊環境相適應,并富有時代氣息。內部功能分區明確,適應課程改革要求,有利于學生整體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學校公共設施的社會開放度。倡導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考慮節能環保要求,打造綠色生態校園。2017至2022年新建中小學約20所,開辦幼兒園約17所;2022年至2027年新建中小學約9所,開辦幼兒園約16所。

3. 改造提升現有學校。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對原有硬件相對薄弱學校進行改造提升,加快推進老舊硬件設備的轉型升級,實現區內學校優質資源均衡配置;依托高校、重點高中、優質民辦學校及社會辦學機構參與公辦學校的管理,以輸出管理團隊及教育理念的方式參與辦學,從體制、機制上對原有公辦學校進行改造提升;加強優質資源聯盟建設,加強公辦學校與高校,省、市名校的緊密聯系,以教育共同體、聯盟或研究項目等形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的文化引導力;依托高新產業優勢及城市化快速推進實際,進一步提升社區學院(街道成校)成人教育學校建設,發揮成人教育在城市化推進的積極作用。

(二)激勵專業成長,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

1. 加大教師引進力度。根據本區教育事業發展需要,適時調整核定教職工編制;修改完善區教育系統引進高層次和緊缺人才等文件,加大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引進,并通過安排教師人才專項配租房等方式,努力解決引進的優秀教師住房難問題;擴大直接考核引進重點師范院校和重點大學優秀畢業生及區外優秀在職教師力度,每年通過直接考核引進優秀教師比例不低于50%。

2. 大力培育名師名校長。認真貫徹實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區教育人才培育計劃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完善“雁陣計劃”,加強教師培訓陣地建設,促進校級干部、班主任、教師的專業成長。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萬元用于教師隊伍的引進、培育和交流,到2027年,培育20名具有全市影響力的名校(園)長、50名具有全省影響力的班主任及100名省內外知名卓越教師隊伍,努力打造一支全市一流的名師名校長團隊。

3. 改革教師激勵制度。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學、有效的校(園)長聘任制度,建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實現專家治校、教育家辦學的目標;積極探索“區管校聘”的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與教育強區相適應的編制管理、崗位聘任、師資統籌、評職評優等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優秀教師的獎勵力度,確保我區教師待遇全市領先,提升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

4. 注重師德師風建設。高度重視學校校風建設,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教育為先理念,在學生中大力倡導崇學尊師風尚,在教師中大力開展做“四有教師”,爭做優秀“領路人”教育,促進教師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要通過思想教育、制度規范、政策激勵、典型引領等多種方式,積極培養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大力弘揚依法從教、以德育人、嚴謹治學、積極進取的行業新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教育最強區創建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要積極總結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以典型示范和榜樣作用為教育強區提供輿論支持。

(三)促進內涵發展,打造一流的辦學品質

1.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優化課程體系,開發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個性化校本課程,提高學校課程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積極推進小班化教學及分層分類走班教學,強化對學生個性需求、個性差異的研究,深化個性化培養。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依托專家資源,探索具有濱江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以評價改革引導學校(園)教育更多關注兒童的個性化成長,探索“學生走?!钡膶W習和保障機制。積極引入“家長課堂”,將科技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豐富學校教育資源,促進家校合作品質的提升。

2. 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扎實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全面育人觀下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式。積極構建課堂教學(第一課堂)、學生社團(第二課堂)、“互聯網+”(第三課堂)和國際教育平臺(第四課堂)“四課堂”立體架構,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舞臺和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主陣地,使學生社團成為學生追尋夢想、釋放才情、培育自信、發展能力的重要平臺,使“互聯網+”成為學生接觸科技前沿、拓展課外知識的重要載體,使國際教育平臺成為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全球意識、培養國際公民的重要途徑。大力提升社區、成人教育,構建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

3. 提升教育國際化。修改完善全區推進教育國際化行動計劃,不斷滿足國際人才在濱江享受優質、多元、開放的教育,全面提升濱江學生的國際化素養,積極打造與“國際濱”相匹配的教育國際化創新典范。進一步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到2027年,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與海外高水平學校(園)結對比例分別達到100%和30%;開辟教師海外研修基地,到2027年,年度外派教師培訓不少于50人;拓寬學生海外游學渠道,到2027年,年度外派學生數不少于600人;創建海外學生來華游學項目,吸引海外名校學生到濱江交流學習,打造全省最有影響的海外學生訪學、游學基地;積極創新國際理解教育,構建國際理解課程群,提高外教進課堂的覆蓋面和有效性,至2022年,公辦校(園)外籍教師人數達到60人以上,到2027年,達到100人以上。

4. 創建智慧教育樣板。以移動互聯技術、移動終端觸控技術及云計算技術為技術支撐,面向教育管理機構、老師、學生、家長、市民提供智慧教育服務,按照“一個基礎、兩大平臺、多種展現”模式積極推進智慧教育建設,努力打造區域智慧教育樣板。通過智慧教育建設,推動教學模式創新,助力學習方式變革,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到2027年,努力達到智慧教育基礎設施更加智能,智慧校園建設更加完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集成推送更加有效,教育服務更加便捷,教育管理更加精細,成為區域智慧教育的樣板。

5. 打造“科創教育”平臺。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STEAM教育實驗,構建基于STEAM的教學平臺和仿真實驗系統,自覺培育STEAM教育的濱江經驗。依托我區高科技產業園云集優勢,培植5個以上“科創教育”實踐平臺,積極探索創建全國“科創教育”基地。加強與高等教育院校的聯系,積極構建基于高校的科創教育平臺。積極承辦高端、高品質教育學術會議,提升濱江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創新治理體系,打造一流的管理體制

1. 推進治理體系改革。構建管辦評分離、統籌協作的新治理體系,建立以區域管理簡政放權和學校教育教學專業自主為核心,建立區域教育行政整體協調與保障監測、學校自主管理與創新發展、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與立體評估三位一體的新治理體系。實施區域教育扁平化管理,強化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差異化發展,推進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改革,激活基層組織變革活力,培育以“教育有品質、學校有品位、師生有品格”為核心內涵的新優質學校。

2. 改革業務指導系統。推進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教科室)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大力推進“教科研訓一體化”建設,提高業務指導的實效性。要突出業務指導職能,選聘專業水平高、協調能力強的教師擔任教研員,重視學科教研大組建設,突出重點學科建設。進一步完善教師培養、教育教學指導、教育教學研究、教育教學監測等四大系統,充分發揮研究、指導、服務、管理職能。

3. 完善考核評估機制。圍繞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進一步完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改革學校評價機制,積極探索新的學校辦學水平監測與評估標準體系,加大對學校發展性評估考核力度,進一步完善評估內容,切實履行對學校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的重要職責。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在注重教學業績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改革學生評價機制,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激勵學生個性發展,實現個體價值。

四、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保障。進一步發揮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政協支持的領導體制優勢,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明確責任,密切配合,形成區域統籌、部門配合的協作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及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作為行動計劃的實施主體,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實;區發改局、監委、財政局、住建局、人力社保局(編委辦)、社發局、公安分局和街道辦事處等有關單位要通力合作,及時研究解決教育工作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做教育的堅強后盾,確保教育項目優先規劃、資金優先安排、用地優先保障、人才優先支持、待遇優先落實。

(二)強化經費保障。完善教育公共財政體制,健全各級各類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使教育投入總量與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教育投入結構與教育布局結構變化相適應,教育投入方式與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相適應,學校(幼兒園)建設和維修、設備更新與添置和學前教育、民辦教育、特殊教育等經費均能按照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統籌安排、優先保障。要健全教育經費使用和績效考核機制,完善教育經費預算、決算、審計和財務管理制度以及項目經費申報、評審制度,加強經費監督和審計,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三)強化過程監管。加強規劃實施管理,明確規劃任務并及時、精準推進;建立規劃中期監測評估制度,及時總結,適時調整;建立教育信息宣傳的立體化機制,有效組織家長、社會與媒體共同參與規劃的實施與監督,挖掘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先進經驗和典型,積極主動做好輿論熱點引導及法規政策和學校(幼兒園)特色宣傳工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營造健康、和諧的輿論導向。

杭州高新區(濱江)教育強區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7)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濱江生活
杭州高新區(濱江)教育強區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7)
發布時間: 2022-08-04
信息來源: 區教育局 瀏覽量: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積極實施《濱江區教育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目標,進一步加快我區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打造富有濱江特色與品牌的高品質教育,促進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全力打造杭州教育強區,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教育家辦學的體制與機制,促進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多元化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促進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發展目標

以高水平均衡發展為主線,努力打造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三優三高”,即規劃最優、硬件最優、師資最優、教育質量最高、教育開放度最高、人民滿意度最高的現代化教育事業新格局,實現從教育強區到教育最強區的跨越。至2022年,初步創建成為杭州教育強區,到2027年,建設成為杭州教育最強區。


表1. 杭州高新區(濱江)2022/2027年教育發展基礎指標

序號

指標

2022年預期

2027年預期

1

省二級以上幼兒園覆蓋率(%)

85

95

2

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

100

100

3

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碩士以上學歷比例(%)

20

30

4

新增教師中“雙一流”畢業生比例(%)

30

50

5

“數字(智慧)幼兒園”比例(%)

80

100

6

“數字(智慧)學?!北壤?)

100

100

7

市級以上智慧校園示范校(所)

10

15

8

海外結對學校比例(%)

100

100

9

海外結對幼兒園比例(%)

15

30

10

教師海外研修基地(個)

3

5

11

外籍教師人數

60

100

12

班額40人以內小班化教學班級比例(%)

70

90

13

班額35人以內小班化教學班級比例(%)

40

60

14

初中生升入省一級重高比例

杭州前三

杭州前三

15

初中生升入優高比例

杭州前三

杭州第一

16

特殊需求兒童入學比例

杭州前三

杭州第一

表2. 杭州高新區(濱江)2022/2027年教育發展尖峰指標

序號

指標

2022年預期

2027年預期

1

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家長滿意度

杭州前三

杭州第一

2

社區教育市民滿意度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3

義務教育城鄉、校際均衡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4

教師專業化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5

教師專業幸福感指數

杭州前二

杭州第一

6

師生海外研修比例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7

“互聯網+教育”指數

杭州第一

杭州第一

8

教育國際化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9

學生心理健康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前二

10

區域內校企合作高科技創新學習基地

杭州第一

杭州第一

11

學生科學素養指數

杭州前三

杭州第一

12

學生創新創業意向

杭州前二

杭州第一

三、主要措施

(一)高位均衡發展,打造一流的教育資源

1. 優化教育資源規劃。根據濱江人口結構特點及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實際,在原有規劃基礎上,新建區域按照中學、幼兒園每百戶15人,小學每百戶30人重新進行資源規劃,進一步完善幼兒園、中小學布點,確保學校布局適應濱江教育高位均衡發展要求,特別是小班化發展的趨勢。根據我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建設啟用特殊學校。重視幼兒早期教育,逐步完善0-3歲早期教育機構布局。

2. 高位打造新建學校。按照“全省一流、全國領先”的標準規劃建設新學校,改革學校設計招標辦法,全面實行項目代建制。堅持“一校一品”,學校建筑造型體現高新區特質,與周邊環境相適應,并富有時代氣息。內部功能分區明確,適應課程改革要求,有利于學生整體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學校公共設施的社會開放度。倡導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考慮節能環保要求,打造綠色生態校園。2017至2022年新建中小學約20所,開辦幼兒園約17所;2022年至2027年新建中小學約9所,開辦幼兒園約16所。

3. 改造提升現有學校。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對原有硬件相對薄弱學校進行改造提升,加快推進老舊硬件設備的轉型升級,實現區內學校優質資源均衡配置;依托高校、重點高中、優質民辦學校及社會辦學機構參與公辦學校的管理,以輸出管理團隊及教育理念的方式參與辦學,從體制、機制上對原有公辦學校進行改造提升;加強優質資源聯盟建設,加強公辦學校與高校,省、市名校的緊密聯系,以教育共同體、聯盟或研究項目等形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的文化引導力;依托高新產業優勢及城市化快速推進實際,進一步提升社區學院(街道成校)成人教育學校建設,發揮成人教育在城市化推進的積極作用。

(二)激勵專業成長,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

1. 加大教師引進力度。根據本區教育事業發展需要,適時調整核定教職工編制;修改完善區教育系統引進高層次和緊缺人才等文件,加大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引進,并通過安排教師人才專項配租房等方式,努力解決引進的優秀教師住房難問題;擴大直接考核引進重點師范院校和重點大學優秀畢業生及區外優秀在職教師力度,每年通過直接考核引進優秀教師比例不低于50%。

2. 大力培育名師名校長。認真貫徹實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區教育人才培育計劃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完善“雁陣計劃”,加強教師培訓陣地建設,促進校級干部、班主任、教師的專業成長。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萬元用于教師隊伍的引進、培育和交流,到2027年,培育20名具有全市影響力的名校(園)長、50名具有全省影響力的班主任及100名省內外知名卓越教師隊伍,努力打造一支全市一流的名師名校長團隊。

3. 改革教師激勵制度。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學、有效的校(園)長聘任制度,建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實現專家治校、教育家辦學的目標;積極探索“區管校聘”的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與教育強區相適應的編制管理、崗位聘任、師資統籌、評職評優等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優秀教師的獎勵力度,確保我區教師待遇全市領先,提升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

4. 注重師德師風建設。高度重視學校校風建設,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教育為先理念,在學生中大力倡導崇學尊師風尚,在教師中大力開展做“四有教師”,爭做優秀“領路人”教育,促進教師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要通過思想教育、制度規范、政策激勵、典型引領等多種方式,積極培養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大力弘揚依法從教、以德育人、嚴謹治學、積極進取的行業新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教育最強區創建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要積極總結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以典型示范和榜樣作用為教育強區提供輿論支持。

(三)促進內涵發展,打造一流的辦學品質

1.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優化課程體系,開發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個性化校本課程,提高學校課程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積極推進小班化教學及分層分類走班教學,強化對學生個性需求、個性差異的研究,深化個性化培養?;诙嘣悄芾碚摚劳袑<屹Y源,探索具有濱江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以評價改革引導學校(園)教育更多關注兒童的個性化成長,探索“學生走校”的學習和保障機制。積極引入“家長課堂”,將科技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豐富學校教育資源,促進家校合作品質的提升。

2. 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扎實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全面育人觀下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式。積極構建課堂教學(第一課堂)、學生社團(第二課堂)、“互聯網+”(第三課堂)和國際教育平臺(第四課堂)“四課堂”立體架構,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舞臺和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主陣地,使學生社團成為學生追尋夢想、釋放才情、培育自信、發展能力的重要平臺,使“互聯網+”成為學生接觸科技前沿、拓展課外知識的重要載體,使國際教育平臺成為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全球意識、培養國際公民的重要途徑。大力提升社區、成人教育,構建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

3. 提升教育國際化。修改完善全區推進教育國際化行動計劃,不斷滿足國際人才在濱江享受優質、多元、開放的教育,全面提升濱江學生的國際化素養,積極打造與“國際濱”相匹配的教育國際化創新典范。進一步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到2027年,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與海外高水平學校(園)結對比例分別達到100%和30%;開辟教師海外研修基地,到2027年,年度外派教師培訓不少于50人;拓寬學生海外游學渠道,到2027年,年度外派學生數不少于600人;創建海外學生來華游學項目,吸引海外名校學生到濱江交流學習,打造全省最有影響的海外學生訪學、游學基地;積極創新國際理解教育,構建國際理解課程群,提高外教進課堂的覆蓋面和有效性,至2022年,公辦校(園)外籍教師人數達到60人以上,到2027年,達到100人以上。

4. 創建智慧教育樣板。以移動互聯技術、移動終端觸控技術及云計算技術為技術支撐,面向教育管理機構、老師、學生、家長、市民提供智慧教育服務,按照“一個基礎、兩大平臺、多種展現”模式積極推進智慧教育建設,努力打造區域智慧教育樣板。通過智慧教育建設,推動教學模式創新,助力學習方式變革,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到2027年,努力達到智慧教育基礎設施更加智能,智慧校園建設更加完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集成推送更加有效,教育服務更加便捷,教育管理更加精細,成為區域智慧教育的樣板。

5. 打造“科創教育”平臺。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STEAM教育實驗,構建基于STEAM的教學平臺和仿真實驗系統,自覺培育STEAM教育的濱江經驗。依托我區高科技產業園云集優勢,培植5個以上“科創教育”實踐平臺,積極探索創建全國“科創教育”基地。加強與高等教育院校的聯系,積極構建基于高校的科創教育平臺。積極承辦高端、高品質教育學術會議,提升濱江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創新治理體系,打造一流的管理體制

1. 推進治理體系改革。構建管辦評分離、統籌協作的新治理體系,建立以區域管理簡政放權和學校教育教學專業自主為核心,建立區域教育行政整體協調與保障監測、學校自主管理與創新發展、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與立體評估三位一體的新治理體系。實施區域教育扁平化管理,強化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差異化發展,推進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改革,激活基層組織變革活力,培育以“教育有品質、學校有品位、師生有品格”為核心內涵的新優質學校。

2. 改革業務指導系統。推進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教科室)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大力推進“教科研訓一體化”建設,提高業務指導的實效性。要突出業務指導職能,選聘專業水平高、協調能力強的教師擔任教研員,重視學科教研大組建設,突出重點學科建設。進一步完善教師培養、教育教學指導、教育教學研究、教育教學監測等四大系統,充分發揮研究、指導、服務、管理職能。

3. 完善考核評估機制。圍繞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進一步完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改革學校評價機制,積極探索新的學校辦學水平監測與評估標準體系,加大對學校發展性評估考核力度,進一步完善評估內容,切實履行對學校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的重要職責。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在注重教學業績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改革學生評價機制,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激勵學生個性發展,實現個體價值。

四、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保障。進一步發揮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政協支持的領導體制優勢,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明確責任,密切配合,形成區域統籌、部門配合的協作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及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作為行動計劃的實施主體,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實;區發改局、監委、財政局、住建局、人力社保局(編委辦)、社發局、公安分局和街道辦事處等有關單位要通力合作,及時研究解決教育工作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做教育的堅強后盾,確保教育項目優先規劃、資金優先安排、用地優先保障、人才優先支持、待遇優先落實。

(二)強化經費保障。完善教育公共財政體制,健全各級各類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使教育投入總量與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教育投入結構與教育布局結構變化相適應,教育投入方式與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相適應,學校(幼兒園)建設和維修、設備更新與添置和學前教育、民辦教育、特殊教育等經費均能按照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統籌安排、優先保障。要健全教育經費使用和績效考核機制,完善教育經費預算、決算、審計和財務管理制度以及項目經費申報、評審制度,加強經費監督和審計,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三)強化過程監管。加強規劃實施管理,明確規劃任務并及時、精準推進;建立規劃中期監測評估制度,及時總結,適時調整;建立教育信息宣傳的立體化機制,有效組織家長、社會與媒體共同參與規劃的實施與監督,挖掘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先進經驗和典型,積極主動做好輿論熱點引導及法規政策和學校(幼兒園)特色宣傳工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營造健康、和諧的輿論導向。

杭州高新區(濱江)教育強區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