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
2003年,原國家林業局會同相關部委,相繼編制完成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 》、《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十二五”實施規劃、“十三五”實施規劃等濕地保護文件和規劃。
2021年9月18日,《杭州市濕地保護“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規劃以全力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為抓手,做好全市濕地資源的保護、恢復、利用、管理等工作。
2022年5月18日,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杭州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各區縣要結合實際編制完成縣級濕地保護規劃,進一步加大濕地資源保護力度。
二、制定目的
針對濱江區濕地現狀及城市功能特點,結合杭州濕地水城的建設進程,以濕地保護為指導為基礎,制定規劃總體目標:至2025年,全區濕地面積不少于1427.36公頃,濕地保護率不低于84.23%;完成濱江區范圍內所有需生態修復的濕地修復工作,并結合現狀建成區以及近期重點發展區塊的分布,逐步開展區域內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工程,使濕地水網全部暢通,生態修復格局按規劃全部形成;通過水系、水岸和棲息地恢復,逐步恢復和優化濕地生境,濕地生態系統水體凈化功能進一步強化;濕地慢行系統、濱水綠道、水上交通網絡構成,實現水、城、人融合共生;構建生態創新典范的現代化濕地城市,充分展現“國際濱江、亞運核心”的全新形象。
三、工作目標
(一)濕地資源保護目標:加大對錢塘江(濱江段)、北塘河濕地等一批樣板濕地的生態保護工作,進一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提升西白馬湖水質凈化工程,加強濕地生態修復,提升生物多樣性,打造集“生態營造、文化展覽、休閑游覽、健康運動、雨洪管理”于一體,與杭州市濱江區風貌相融合,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自然、簡潔的生態濕地。開展白馬湖湖泊藻類預警,嚴密監控湖泊富營養化。2025年底,所有城市河道主要水質指標穩定達到或優于Ⅳ類,市控以上監測斷面Ⅲ類及以上水體穩定在100%以上,江河、湖泊、池塘、溝渠等各類水域水體潔凈。為杭州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二)濕地智治能力提升目標:依托智慧治水項目,提升現有監測設施、設備、水平。建立“星-空-地”三位一體監測體系監測網絡,加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集成應用于水污染防治、執法監管、環境監測等濕地生態保護工作。完善全區污染源及生物多樣性自動監控網絡,建立較為完善的污染源基礎信息庫和智慧化的環境執法監管平臺,全面實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決策長效機制,形成及時感知、智能預警、精準溯源、
協同管理的智能化水生態環境管理格局,打造濕地智治樣板。
(三)濕地生態文化目標:學習西湖、京杭大運河等水文化發展先進的經驗基礎,妥善處理濕地文化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深入挖掘運河源、古海塘、農耕文化、官河文化、浙東唐詩之路等文化內涵,推進西興、長河歷史老街的保護傳承利用,為大運河文化傳承和創新賦能。通過濱水空間的文化展示,將濱江區城市河道打造成為展示江南水都的窗口,傳承杭州歷史文化的長廊。結合濱江區塊規劃建設,打造永久河、新浦河生態景觀廊道,培育濱江區濕地文化藝術氛圍,延續場景歷史記憶,打造主題化岸線景觀。
(四)濕地生態福祉共享目標:通過錢塘江、白馬湖、北塘河、冠山河等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將濱江區濕地打造成為景觀風貌特色顯著、氛圍活躍、活動多樣、設施齊全的地區。充分挖掘并利用濕地價值,以自然和諧、系統有序為原則,以綠色廊道為外貌、以鄉土文化為內涵、以市民游憩為功能適度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濕地生態種養示范、濕地創意文化產業等,發揮濕地多種功能,全面提高濕地資源利用效率。
四、重點任務
(一)強化區域濕地動態監測
將濕地保護納入濱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基于濕地生態功能和空間特征,穩步增加濕地保護面積;對生態保護紅線外,將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的濕地及水域納入生態控制區;全區8公頃以上濕地進入國土空間濕地范圍。到2025年,濕地面積不低于1427.36公頃。
(二)優化濕地生態空間布局
依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注重濕地與城市有機融合,優化濕地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改善濕地空間連通性和可達性,建立起以“江、河、湖、渠”為基本格局的濕地保護體系;以錢塘江為軸線,聯動白馬湖、北塘河,串聯山水資源,在多中心、多組團、多節點之間構建綠色開敞空間和生態安全屏障系統保護濕地景觀資源和濕地文化遺存;大力實施濕地恢復和修復工程,恢復重要城市水鳥棲息地、濕地生物廊道和網絡,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和開敞空間網絡體系,維護濕地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三)提升濕地公共服務功能
加快濕地城市建設步伐,提升濕地公共服務功能。大力推進重要濕地、小微濕地等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讓濕地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調節器、珍稀動植物的生命基因庫、都市生活的心靈棲息地;推進濱水綠道建設,建立“林水相依、依水建林、林水相連、以林涵水、林水合一”的開放式濱水綠道,打造“藍綠相映”城市動脈,滿足市民親林、親水需求;依托濱江區唐詩之路、浙東運河文化、鐵嶺關、永興閘、城隍廟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濕地自然歷史文化,打造可觀、可游、可思的古今水墨畫卷,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歷史文脈與現代特征和諧共存的城市濕地空間。到2025年打造半徑1公里濕地服務圈,實現濱水綠道全覆蓋、慢行路網與道路公交系統相銜接的路網系統,讓濕地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
五、解讀機關
杭州市濱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