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之道,勝在創新,日新者日進也。1月9日下午,高新區(濱江)召開“加快建設創新濱江”主題新聞發布會。杭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濱江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陳宇和杭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理生以及區科技局、區經信局、區市場監管局主要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陳宇介紹全區科技創新有關情況。2024年,高新區(濱江)一手抓科技創新,一手抓產業創新,以“科學-技術-產業”全鏈條創新,高質量創新驅動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高能級創新平臺加速集聚,極弱磁大科學裝置建設加速推進,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態圈啟動建設,三個交叉研究平臺開工,區塊鏈與數據安全、經血管植入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院正式啟用,新建聯合實驗室36家,增長71%,開展聯合研發、成果轉化等橫向合作201項,增長109%;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累計建成國家級孵化器18家、省級孵化器27家,新認定國家高新企業619家,總數超28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率先突破100家,認定市級總部企業118家,均居全市第一;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新立項省“尖兵”“領雁”項目23個、市重點科研計劃項目28項,全區R&D經費投入強度達9.1%、居全省第一;產業體系持續優化,全面梳理構建“1+5+N”現代化產業體系,成功創建高端軟件、人工智能省級特色產業集群核心區,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零磁醫療裝備等產業新賽道,心磁成像設備取得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中國數谷”入選國家數據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案例,物聯網產業園獲批全國首批區域性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集成服務基地試點,互聯網產業園入選全國首批高能級服務業創新發展區。
陳宇介紹,高新區(濱江)深入謀劃《關于建設創新濱江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意見》,并在當天下午召開的全區科技創新大會正式發布。接下來,高新區(濱江)將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主線,錨定建設創新濱江為總目標,圍繞科創平臺推動教科人一體貫通、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四個維度,重點開展科創平臺能級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培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七個專項行動,構建全國領先的區域科創中心和全省領跑的新質生產力中心,力爭在國家高新區排名中爭先進位。
近年來,高新區(濱江)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數字經濟綜合評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均穩居全省第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500強、企業創造力百強入榜數居全省第一,新獲中國專利獎數量創歷史新高,連續四年獲省“科技創新鼎”。
近30位中央、省、市、區級媒體記者參加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媒體記者圍繞極弱磁大科學裝置建設進展、如何保持高水平創新能力和高位研發占比、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知識產權保護等話題提問。
【熱點問答環節】
人民日報記者:我們注意到,在剛才舉行的科技創新大會科技記事TOP10中,其中有一項是“重大裝置建圈造城”。能否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目前的建設情況,以及下步的計劃。
管委會副主任王理生
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態圈是全市重點打造的四大生態圈之一,去年4月,我們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態圈的行動方案》,目前,藍圖變美景,科學—技術—產業的雄偉畫卷已經徐徐鋪開。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生態圈建設如火如荼:
1.重點項目高效推進,主體框架逐步成型。在極弱磁大科學裝置建設方面。本體初步設計已通過工信部評審并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概算批復進入最后階段。大科學裝置衍生的五個交叉研究平臺有序啟動推進,一、二、三號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依次開工建設,四、五平臺已完成設計招標。同時,我們加快基礎設施優化,零磁谷會客廳等重點項目以及一系列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全面鋪開,2024年新開工項目5個,竣工項目2個,續建項目1個,完成總投資約2.7億。
2.主攻產業加快布局,發展勢能正在集聚。我們選定零磁醫學、量子傳感、新一代人工智能3大未來產業為主攻方向。在推進零磁醫療裝備產業化方面,由高新區(濱江)國資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技術團隊共同持股的杭州零磁醫療設備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注冊成立,并取得心磁成像設備醫療器械注冊證,入選國家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項目,目前已在浙江、山東、江蘇等地20多家醫院投入臨床驗證,建成全球最大的急性心血管病極弱磁成像功能數據庫,急性心梗識別準確率達94.6%。在量子傳感領域,北航大裝置研究院和杭州極弱磁研究院共同組建了量子精密測量領域1200余名高層次人才的“國家隊”,啟動建設芯片化量子傳感器工藝技術等平臺,瞄準“量子+計量測試”“量子+定位導航”等幾大方向,開展技術創新研究,開辟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產業新賽道,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我們積極爭取國家消費行業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具身智能方向)和省級人形機器人未來產業先導區落地,依托宇樹科技支持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制造,加快培育傳感器、控制器、靈巧手、柔性電子皮膚等核心環節企業。
3.重大平臺積勢待發,創新支持輻射全域。創新生態圈內除了極弱磁大科學裝置,還布局了白馬湖實驗室、浙江省智能感知中心兩大省級平臺以及北航研究院等創新平臺,集聚了房建成院士、高翔院士、孫立成院士、王云鵬院士、郭雷院士等一批院士團隊項目,2024年,白馬湖實驗室科教融合學院建設納入“創新浙江”十大典型案例,北航杭研院核心成果高性能機器人控制器入選首批浙江省“兩新”重大裝備成果,省智能感知技術創新中心建立了從電磁波到機械波、物理傳感的全面感知技術體系,賦能全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下一步,高新區(濱江)將加快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態圈建設,全力支持極弱磁大科學裝置本體開工,圍繞大科學裝置布局中試驗證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工程研究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等,推動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同時,緊緊圍繞三大未來產業,積極嫁接國家和省市資源,爭取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和國家消費行業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具身智能方向),推進國家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項目實施,全力突破零磁關鍵核心技術,做大零磁醫療裝備公司,培育零磁醫學產業集群,加快量子產業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謀篇布局,進一步激發釋放創新生態圈源頭創新能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技日報記者:高新區(濱江)連續四年獲全省“科技創新鼎”。能否談一談濱江長期保持高水平創新能力、持續高位研發占比的基因密碼?
區科技局局長姜黎
高新區自建區以來就肩負創新使命,賦予創新基因。我們始終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初心使命,近年來,緊緊圍繞“建設天堂硅谷 打造硅谷天堂”戰略目標,以創新能力驅動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科技創新指數、成果轉化指數始終在全省保持首位。這其中,持續高位的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強度正是我區創新驅動發展的具象體現,在2024年國家高新區評價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單項評價排名位列全國178個高新區第二位,R&D投入強度持續高位,在全省始終保持首位。究其密碼:我理解是政府側和企業側共融相生、雙向奔赴。既有高新區多年發展積淀產業結構優,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創新動能強勁、創新活力迸發的主因,也是政府側重視創新要素培育、創新資源積累和創新生態打造,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支持作用的結果。
政府側:政府部門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營造崇尚創新的營商環境。一是迭代升級創新政策,支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2024年6月《關于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實施意見》發布,從強化孵化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優化成果轉化體系等各個方面培育壯大科技企業梯隊,提高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積極性,鼓勵企業投身以創新為驅動的產業發展方式。二是積極用好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鼓勵研發和創新的各類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投入產出效益比。三是通過不斷建強“1+2+6+N”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上加大研發投入;并支持重點產業鏈、重大場景、重大科創資源布局創新聯合體,科創平臺和企業之間成立聯合實驗室,組織大中小企業融入產業鏈創新鏈,積極爭取重大研發攻關項目落地,在關鍵技術突破上加大研發。
企業側:高新區(濱江)三十年的發展積淀,涌現了新華三、海康威視、大華技術等一大批領軍企業,打造了以創新為內核的數字經濟全產業鏈產業體系和智能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綠色能源、新材料五大產業圈等眾多優秀企業。特別是新產業新賽道已露端倪,例如,AIGC產業創新中心建成投用,啟動全市首個智能網聯車輛全域開放先行試點,數字安防與網絡通信、集成電路、機器人三大產業集群規模均居全省第一,數字經濟綜合評價穩居全省第一。同時,以企業為載體的創新資本與創新人才充分流動,強化區域競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金融、人才多元一體的創新閉環,大企業創新裂變、中小企業創新求變,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創新引領貫穿著杭州高新區的發展歷程,深植高新區的成長基因。我們將賡續傳承,持續以創新驅動搶占未來產業發展新高地,打好“創新牌”,走好“改革路”。
央廣網記者:高新區(濱江)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首次突破100家,濱江也是全省唯一有1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的區縣。請問這些“小巨人”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為什么濱江能培育這么多“小巨人”?
區經信局局長林春盛
感謝央廣網記者的提問。我先回答“小巨人集中領域”的問題。目前我區“小巨人”主要集中在智能物聯、高端裝備及生物醫藥領域,尤其是智能物聯領域,占小巨人總數的66%,這其中又以高端軟件、集成電路等細分領域為主。
為什么濱江能培育這么多“小巨人”?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精心耕耘產業生態。作為首批國家高新區之一,我區始終秉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堅定不移地沿著“人才帶技術、技術變項目、項目融資金、實現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前行,厚植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土壤,打造了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政策體系,形成了以數字經濟和新制造業雙引擎驅動的產業集群,涌現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生態。我區常態化開展“百場千企”、芯機聯動等產業鏈對接活動,盤活各類資源,撮合企業合作,助推產業鏈式發展,截至目前,成功舉辦189場產業鏈對接活動,參與企業4968家。
二是精準規劃產業布局。在杭州市五大產業生態圈的基礎上,我區進一步明晰了“生態圈-產業鏈-產業賽道-產業細分賽道”的四級框架,形成了197個產業細分賽道,一方面延鏈梳理我區1000余家重點企業,摸清產業家底,形成“一張產業鏈圖譜”;另一方面,通過摸清家底,對產業鏈進行深度剖析,實現了針對性延鏈補鏈強鏈,為精準謀劃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是精深謀劃產業政策。我區率先出臺了系統化、體系化的專精特新產業政策,明確提出到25年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家的目標(現已提前完成)。通過五大行動16項具體舉措,統籌各項資源向專精特新企業集聚,給予足額頂格扶持,24年撥付專項獎補超1億元,惠及331家企業,營造了全社會支持專精特新的濃厚氛圍。
四是精確保障發展要素。空間方面,創新工業綜合體開發模式,通過政府直建標準廠房、按層按幢分割給企業,有效破解產業空間瓶頸,零門檻優先保障專精特新企業購買入駐;區內首座工業綜合體于24年3月順利開園,獲評杭州市第一批專精特新產業園,目前已有覓睿科技等18家專精特新企業入駐,園區內專精特新企業占比高達82%。人才方面,24年為專精特新企業辦理高層次人才自主認定645人,協助申報各級人才項目302人次、高級工程師職稱1574人次,為企業招引、激勵、挽留優質人才提供強有力支撐。融資方面,會同銀行機構推出“專精特新貸”系列產品,貸款規模突破6億元,惠及專精特新企業84家,預計兌付貸款貼息620余萬元,有效解決了企業的融資難題。
五是精誠服務全域覆蓋。我區始終堅持“無事不擾、隨叫隨到、服務周到”的全方位服務理念,始終用好部門街道平臺聯動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全覆蓋服務體系,結合Bin-hub暖企小站等機制,推動企業服務觸角延伸,實現優質企業全域覆蓋服務。在全覆蓋服務的基礎上,對專精特新企業提檔服務,落實“一企一專員”機制,提供涉企訴求受理、護企權益保障等全面服務。
六是精細培育對標提升。在省市指導支持下,我區分級建立小巨人種苗清單,形成“理、訪、報、評、改”工作閉環,為企業提供一對一診斷咨詢服務,助力對標提升,實現3輪以上專項輔導,指導服務企業210家,其中淺海科技在24年度同時成功申報入選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實現了“二連跳”。
總而言之,濱江有良好的產業生態,招得到人,融得到資、找得到合作機會、空間全保障,還有最重要的一條是有專業認真負責的政府做支撐。希望通過媒體朋友們告訴廣大創新創業者,我們將竭誠服務、全力護航,讓您成長為下一個專精特新“小巨人”!
浙江日報記者:科技創新需要知識產權作保障,作為“浙江創造力第一區”,高新區(濱江)如何不斷優化知識產權服務,提高企業創造力?
區市場監管局局長史瓊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正如記者所說,前不久浙江省知識產權協會公布了2023年浙江省創造力百強企業榜單,對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高價值發明專利數量等關鍵創新指標進行量化評價,濱江有28家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連續5年蟬聯第一。高新區(濱江)近幾年來,通過多項舉措激勵創新、服務創新,加速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一是提供專業增值服務。我們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為企業提供包含全球128個國家和地區專利數據的數據庫服務,培養企業通過專利檢索了解、掌握最新技術信息,開展專利導航分析,幫助企業尋找研發路徑,規避侵權風險。同時,我們還提供全流程的知識產權培訓,助力企業研發創新能力領跑全省。
二是把握國際創新最新動向。在國家和省知識產權局的支持下,構建了全省唯一的“創新知識產權管理國際標準ISO56005推廣中心”,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評價企業的創新管理能力,通過國際貫標完善企業創新管理體系,為企業培養創新管理師,助力企業參與全球競爭。2024年,趣鏈科技以較完善的創新管理能力成功入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獎25強。
三是強化成果轉化激勵。我區出臺了政策,鼓勵組建創新聯合體,培育高價值專利組合,通過知識產權質押從銀行獲得貸款,推動知識產權轉化為高科技產品,實現專利產業化和專利價值最大化,2024年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額首次突破100億元。就在今天上午,我們在深交所成功掛牌發行全國首單包含游戲動漫版權的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以114件知識產權為質押物,為炎魂網絡、中芯微電子等13家企業融得了1.05億元的資金。
下一步,高新區(濱江)將持續積蓄知識產權勢能,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創新濱江建設提供更大支撐。